点石策略 日本察觉到什么?悄悄警告在台企业:若台海之战爆发,自己找退路_中国_台湾_解放军
日本似乎察觉到了某些潜在风险点石策略,开始向其在台湾投资的企业发出警示。
据《金融时报》报道,日本政府内部官员私下向在台投资的公司提出警告:若台海爆发冲突,政府将无法提供援助,企业必须自行处理员工撤离等紧急事务。若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台湾,未来面临危机时只能依靠自己解决问题。尽管日本官方从未公开对此表态,但这类私下提醒已经持续了三年之久。此前,日本在台湾的大型企业几乎每年都会进行撤离演习,模拟在战争爆发时如何保护和撤离员工,一些日本政府官员甚至以私人身份参与过这些演练。
这则消息并非毫无根据——2024年,日本对台直接投资骤减27%,仅剩4.52亿美元,远远低于2022年达到的峰值17亿美元。这与美国、英国等国家在台湾投资逐年增长形成鲜明对比。显然,日本政府的态度已经对企业的投资决策产生了明显的“寒蝉效应”。
针对政府无法提供援助的原因,日本官员私下透露有三大方面:
展开剩余76%第一,日本和平宪法严格限制自卫队在海外的军事行动点石策略,除非获得当地政府许可,否则不得派兵海外。然而,台湾并非一个主权国家,日本与台湾也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,因此自然不可能获得“政府批准”。2021年塔利班重新掌控阿富汗时,日本曾在没有当地政府授权的情况下执行撤侨行动,但当时情况特殊,前阿富汗政府为美军扶持的傀儡,美军也在同时撤离,日本顺势而为。
第二,台湾主权属于中国,日本官员认为中国政府绝不会批准任何外国军队的撤侨行动。从军事角度看,一旦台海发生冲突,解放军必然将岛屿围得水泄不通,做好持久作战准备。在这种情况下,任何船只通行很可能用于给岛内运送补给、武器,甚至秘密撤走重要的台独分子。特别是若有国家以撤侨为名展开军事行动,极可能干扰解放军的战斗部署。中国作为主权国家,绝不会允许任何外国军队介入台海事务。
当然,日本官员表面上的理由只是部分原因,背后隐藏着基于地缘政治和自身利益的深层考量。
首先,从军事角度看,解放军在近海防御上占据明显优势,一旦完成对台湾的包围,日本几乎难以突破。当前日本的海空力量远逊于解放军,这决定了日本不可能与解放军正面冲突。近年来,日本不断从美国采购先进武器,例如计划部署射程16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,理论上可威胁解放军的封锁线。同时,日本将西南诸岛的16处机场列为“有事据点”,计划在台海冲突时作为集结点。但这些据点距离中国海岸仅数百公里,处于解放军火力覆盖范围内。模拟演习显示,解放军能够在72小时内瘫痪日本在冲绳的关键军事设施,而这些岛屿上的反舰导弹和雷达系统也容易在首轮打击中被摧毁。
其次,从经济利益角度看,日本在中国大陆的利益远超台湾。中国大陆不仅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,还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。去年,日本对中国出口占总出口的17%,进口占23%。而且,日本在华直接投资的收益率高达18.4%,远高于英美等国。日本高度依赖中国的制造供应链,尤其在机械电子、化工及材料领域。新能源汽车所需的锂电池和稀土资源更是被中国产业链垄断。此前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时,日本铃木汽车不得不宣布部分生产线暂停。若与中国关系恶化,日本经济将遭受重大打击。面对是否冒险参加可能失败的军事行动,维护自身利益显然更为明智。
最后,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,日本试图尽量回避中美之间日益激烈的博弈。尽管美国极力推动盟友明确在台海冲突中的角色定位,日本对此态度始终保持模糊。作为美国的盟友,同时又与中国经济关系紧密,日本不愿轻易得罪任何一方,以免自身利益受损。在这复杂局势中,“不承诺、不介入”成为日本的“安全策略”,既避免与中国冲突升级,也不给美国挑明立场的借口。
实际上,美日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不少矛盾。美国凭借其全球保护国的地位,长期试图在经济上压迫日本,但日本并不轻易妥协。此次贸易谈判中,美国原以为日本会成为首个签约国,但日本拖延至最后一刻仍未点头,原因正是美国要求调整日本的汽车和农业政策,而这些领域是日本经济的命脉。在美日贸易争端中,日本的最佳策略是修复与中国的关系,以分散贸易风险,而非与中国对立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星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创盈在线 纺织制造板块持续走高 聚杰微纤“20CM”涨停
- 下一篇:没有了